■張英老人還記得許多首SD記憶卡抗戰歌曲。
  1936年,日軍還沒打到家門口,唐山豐潤8歲的張英就加入了兒童團,為保家衛國時刻準備著。1944年,鬼子進村,鄉親們過河躲避,作為武委會教導員的他靜待鬼子靠近mSATA,第一次扔出背了兩年的手榴彈,並把第二枚手榴彈拉開蓋兒,做好了與鬼子同歸於盡的準備……往事歷歷,如今86歲高齡的張英,還記得很多首抗戰歌曲,他向記者輕輕地唱起“五月的鮮花,開遍了原野……”
  檔案
  張英
  原名徐殿儀,1928年出生於唐山豐潤縣孫茂莊村。1936年12月參加兒童團,1942年入黨,後任當時的豐玉寧縣第五區武委會教導員。1945年調任武寶寧縣第七區青委工作,當年隨部隊奔赴東北。後來參加解放戰爭,轉戰多地。1956年轉業到成都的鐵道部第二工程局衛生處工作,1973年因好房網工作調動來到石家莊,在河北省醫學科學院工作,1985年離休。
  走近老兵
  86外接式硬碟歲老人還記得很多首抗戰歌曲
  東風東路,省疾控中心生活區一套單元房裡,乾凈整潔。因在解放戰爭中受過傷,張英落下了頭疼、頭暈的毛病,每天都離不了藥,兩隻手也變形了。孩子們非常貼心,二兒子、三兒子就住新竹售屋在隔壁,晝夜輪班照顧他,每天換著花樣給他做好吃的。老人如今四世同堂,可惜的是老伴已經離開10年了。張英的家教很嚴,他的兒子、孫子沒有一個吸煙的。即使有個孫子去了法國,也依然沒有改變這個習慣,依然“聽爺爺的話”。
  抗日戰爭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,張英仍然會唱很多首抗戰歌曲。他坐在卧室的椅子上,輕輕地給記者唱起“五月的鮮花,開遍了原野……”難得的是,從第一段到第二段,歌詞一個字兒都不差。
  雖然如今的生活只有看看報紙、曬曬太陽這麼簡單,張英卻心憂天下。他說,他這顆愛國、愛黨的心很純粹,從兒時起就沒變過。
  8歲參加兒童團,扛起紅纓槍時刻準備著
  1936年,共產黨員來到唐山豐潤縣孫茂莊村,號召大家團結起來打鬼子。哥哥成了第七區抗聯主任,姐姐是婦救會主任,8歲的徐殿儀參加了兒童團。兒童團員要進行理論學習,還要每天訓練,扛起紅纓槍,學習怎麼站崗放哨,如何傳遞信件、消息。後來遭遇鬼子,這些本領都派上了用場。
  到了1939年,孫茂莊村附近已經佈滿了敵人的據點。為了迷惑敵人,當時的村莊和人名都使用化名。孫茂莊化名萬代村,徐殿儀化名張英。這個名字他後來一直在用。
  1942年,年僅14歲的張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當時,每名成年黨員配發4枚手榴彈,18歲以下的減半。只要是用於打鬼子,不管打中與否,打出一枚手榴彈就補發一枚。這兩枚珍貴的手榴彈,張英晝夜背在後腰上,就連睡覺都不曾取下。
  記憶深處
  第一次遭遇鬼子,就打算同歸於盡
  抗戰年代,山區用“消息樹”傳遞信息,平原地區則使用“消息繩”。直徑三四釐米的特製粗繩子,綿延十來里地,每隔半里地,在隱蔽地點設一個崗哨,手握繩子站崗。一旦發現敵情,繩子頂端的哨兵抖動繩子並迅速撤離,依次類推,消息很快就能傳到村裡。
  1944年的一天,當時的張英已是豐玉寧縣第五區武委會教導員。他去一河之隔的鄰縣寧河縣開會,剛剛渡過河返回村裡,有老鄉告訴他,“消息繩”傳來消息,鬼子正往村子趕來,勸他趕緊一起過河躲避。“如果要犧牲,就犧牲我一個人吧!”他下定決心要保護鄉親們,靜待鬼子到來。來了!發現近處的高粱地有動靜,他用盡全力扔出去一枚手榴彈。隨著“轟”的一聲響,鬼子趴下一片。此時的張英異常冷靜,他把第二枚手榴彈拉開蓋兒,套上拉環藏到衣襟下麵,做好了跟鬼子同歸於盡的準備。10秒,20秒……差不多一分鐘過去了,還是沒什麼動靜。鬼子被嚇跑了!後來,張英得到了表揚,上級不光給他補發了一枚手榴彈,還獎勵他一枚。從此,他就有3枚手榴彈了。
  還有一次,張英和區小隊正在一個叫谷家莊的村子開會,兒童團傳來消息,田莊據點的一二十名鬼子正在靠近!張英和區小隊隊長一商量,打!剛來到村口,就和鬼子交上了火。已是窮途末路的鬼子想逃回田莊,不敢原路返回,於是向西繞行小趙莊。區小隊抄小路提前趕到小趙莊,找個隱蔽地方埋伏好,截住這夥鬼子再次交上了火。鬼子可能以為遇到了另一隊八路軍,倉皇逃竄。
  雖然當時占了上風,但槍聲一響,附近據點的鬼子就可能前來增援,因此張英和區小隊隊長決定不再追擊。那一次,他們打死了一個穿便衣的特務。
  當時條件艱苦,缺少武器彈葯,幾個人才有一支槍。那時候,張英就連做夢都想得到一支好槍。好在不久後,他就盼到了日軍投降的這一天。
  □文/圖 本報記者 苗靜 石維 實習記者 杜倩倩  (原標題:張英:遭遇鬼子後 用力扔出手榴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c10ecray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